关灯
护眼
    [提要]

    此计,是说在布置一个重要的疑阵之后,能使来自敌内部的间谍归顺于我,我则可有效地保全自己,又增加战斗力而致胜。“间”就是间谍,即刺探情报的人。“反间”就是要设法让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。

    [原文]

    疑中之疑。比之自在,不自失也。

    [译文]

    在疑阵中,再布置疑阵。顺势利用敌人作内应,以取得胜利,我方则不受半点损害。

    [解析]

    因数间谍有这种神秘作用,所以在军队中最亲密的莫如间谍人员,赏赐最丰厚的,莫过于间谍,非用仁义去结纳,不差使间谍,非精细稳重的不能得到间谍的真实情报。

    间谍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,使用间谍可以了角敌方的情况,迷惑敌人,造成敌人的失误,从而为我方创造克敌制胜的条件。

    在“五间”之中,以“反间”的作用最大,因为“反间”是把敌人作为我方利用的,其诡诈程度,非经过一番惊险斗智不行,而且反间了解敌方的情况最多,反间若能被我方所用,就能为使用其他间创造有利条件。

    反间的应用分为两种情况:一种情况是,发现了敌方派到我方的间谍,并不揭破他,而是巧设计谋,让其上当,这样报告给敌人的情报都是假的,敌人就会按我方的意图行事;另一种情况是,发现了敌方派来的间谍,揭破他,但并不简单地处死,而是劝导收买他,让他继续给他的上级提供情报,当然这些情报都是假的。

    [兵家使用范例]

    朱元璋离间除敌

    元至正十九年(公元1359年),明太祖朱元璋率兵攻取了太平府。太平府是个战略要地,陈友谅的部队常来偷袭。

    陈友谅原是沔阳的一个渔家子弟,曾当过县狱吏。元末红巾军起义时,投奔徐寿辉门下,因其狡诈有权谋,升为领兵元帅,徐寿辉亦奈何他不得。当时长江以南陈友谅的势力最强大。

    常来偷袭太平府的一支军队,是镇守安庆的赵普胜率领的,赵普胜是陈友谅手下得力的大将。赵普胜勇猛善战,人称“双刃赵”。

    这年九月,朱元璋的部将俞廷玉率兵攻打安庆,结果被赵普胜杀败,俞廷玉也死于狱中。朱元璋的部将徐达、常遇春都觉得赵普胜这个对手很难对付,计划用更多的兵力再去攻打,企图拔去这个眼中钉。

    在商讨作战计划时,朱元璋不同意调集更多的部队正面攻打。他说:“敌人力量很大,如果硬拼,势必会损兵折将。赵普胜和陈友谅两人,虽然作战勇猛,但都有弱点。赵普胜缺少心计;陈友谅疑心很重,他挟持徐寿辉以号令诸将,内心很担心诸将对他不忠。我们何不针对他们两人的弱点,用离间计除掉赵普胜呢?”

    当时,赵普胜有个门客,很懂兵法,常为赵普胜出谋划策。于是朱元璋暗里派人与这个门客交往,写信给这个门客,却故意着人把信送给赵普胜。这个门客何等聪明,见信被赵普胜拿去,十分惶恐,担心赵普胜会杀了他,干脆一不做二不休,直接投奔朱元璋。朱元璋又用重金赏给这个门客,让他潜往陈友谅处说赵普胜的坏话。

    赵普胜果然是个糊涂人,门客的离去,他毫不在意。每次见到陈友谅的使者,总摆自己的功劳,时时露出有恩于人的神色。使者回去报告给陈友谅,陈友谅十分忌恨,便猜疑赵普胜不再忠于自己了。加上门客的离间,不断说赵普胜的坏话,陈友谅起了杀心。

    正巧不久前,徐达等攻克潜山,斩杀了陈友谅的参政郭泰。陈友谅便以会师的名义,自江州赶去安庆。赵普胜得知领兵元帅亲自前来,慌忙出迎,在一个叫雁议的地方登上陈友谅的军船。一上船,赵普胜就被一帮卫士绑住,陈友谅二话不说,就下令处斩了赵普胜。

    可怜赵普胜至死也不知道陈友谅为什么要杀他。

    而朱元璋避开了对手的锐气,专攻他们的弱点,结果不费一兵一卒就除掉了心头大患。

    以敌杀敌比自己出兵杀敌要有效的多,将城堡从内部攻破岂不省时省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