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    骊山陵墓,鬼斧天工。

    秦二世虽然暴虐,倒也孝顺。为殓葬先父始皇,不惜穷尽举国之力。

    先将黄铜熔化灌入皇陵,堵塞地下深处外举国之水;又自全国各地运来各种奇珍异宝,藏满墓穴;并令工匠制作弓弩机关,遇有穿入墓穴者,即自动引发机关射杀。

    又用水银数千万斤,皆以机械灌注输送,达于墓中,做成百川、江河、大海之状。墓穴顶部,又布天文图象,底部设置山川地理模型。

    复令后宫嫔妃凡未生子女者,令全部陪葬,活埋于穴中。

    下葬以后,有人谏说恐工匠泄露机关秘密,于是待送终大事完毕,将数千工匠尽数封闭在墓穴之中,也作殉葬牺牲。

    巍乎始皇之陵,至今不能发掘。

    便在秦始皇下葬之时,便在骊山之巅,有一个中年道姑,隐身岩后树丛,袖手而观。而数十万秦军以及匠人,皆不能见其踪影。

    那道姑见到秦军种种发指之行,暗自叹道:胡亥,胡亥。亡秦者胡也,不想倒是应在你的身上。你毁我仙山龙脉,化铜为水塞我孔窍,水银污我泉源,嫔妃、工匠殉葬坏我道行,不令你二世亡国,怎消我胸中之气!

    说罢此语,便将身一闪,就此隐去不见。

    此位仙姑并非别人,即为诸子百家门中道派,骊山门掌派仙师,世称骊山老母者。

    镜头闪回,叙说骊山老母由来。

    骊山老母又称黎山老母,骊山姥姥,渊源了得。传为华夏族共祖华胥氏所生,伏羲是为长兄,女娲乃是二姐。居于骊山,在道教诸仙中地位崇高,在民间亦有很大影响力。

    天下极多道观之中,都供奉有骊山老母圣像。今陕西临潼骊山半山,且专门建有骊山老母殿,用于供奉真身。老母乃为天地正气智慧化身,常在天地善恶转化之时,以神秘身份化现示相,为人指点迷津、传授秘籍法要、救苦救难。

    殷周之时,有骊山女子,嫁为申侯戎胥轩妻,亲附周朝,为诸侯推服。唐宋之后遂为女仙,尊为老母,亦被称为天子。周初春秋时期,骊山女创立骊山一派,是为“诸子百家”门派之一。因其历代师徒相传,掌门人皆称骊山老母。世人谓曰长生不死,其实不然。

    按照历代史籍说法,戎胥轩是为嬴秦先祖;骊山老母为戎胥轩生有一子,名叫中潏,秦国历代君王皆是中潏后代。因此秦国历代王陵,自秦昭襄王开始,便建立在骊山之上。

    秦始皇高祖母宣太后、曾祖父秦昭襄王、曾祖母唐太后,以及叶阳后、祖父秦孝文王、祖母夏姬及华阳夫人、父亲秦庄襄王、母亲赵姬,以及秦始皇本人,皆都葬在骊山王陵。

    秦昭襄王之所以选择骊山为家族陵园,恐与先祖戎胥轩及骊山老母,亦有莫大关系。

    历史悬案:据民间传说,秦始皇在游历骊山时,曾经迷恋骊山老母美色。骊山老母大怒,自此不再以年轻貌美形象示现,只以老妪形象现身。其实此说过于无稽,因秦始皇乃是骊山老母后代,焉有迷恋并调戏自己祖先之理?欲诟暴君,反污老母,实为不伦不类。

    在历代传说之中,黎山老母都是以慈祥老奶面目出现。

    战国时期,骊山老母下山,曾收齐宣王田辟疆正宫无盐娘娘钟无艳为弟子,此事出自《英烈春秋》。后至唐朝,在唐僧师徒取经路上,骊山老母接受观音、文殊、普贤三位菩萨邀请,变化出一座莫家庄,扮作寡妇妈妈贾莫氏。三位菩萨则化作三女,分别名为真真、爱爱、怜怜,将猪八戒迷得七荤八素,出自明朝百回本小说《西游记》。

    而在更早元杂剧《西游记》中,骊山老母却又是孙悟空大姐。二姐乃是水神无支祁圣母,三弟名为齐天大圣,四弟唤作通天大圣,也便是孙悟空;还有个小弟,唤作耍耍三郎。

    又在李白读书不用心时,骊山老母闲情逸志大起,又跑去溪边以铁杵磨针,以点化一代诗仙。其后又收唐朝樊梨花、宋朝穆桂英为徒,以助唐王征西、宋皇拒辽。

    闪回结束,按下野史轶闻,以及民间传说,回说秦朝二世。

    这一代骊山老母,却是战国时第六代掌门,齐宣王田辟疆正宫夫人,钟无艳娘娘。

    钟无艳生卒年不详,因为齐国无盐(今山东东平)人,故称无盐女,复姓钟离,名春。生而相貌丑陋,生得凹头深目,长肚大节,昂鼻结喉,肥顶少发。故与嫫母、孟光和阮女一起,并列为中国古代四大丑女。

    因极丑无双,故此钟无艳年至四十,未曾出嫁。但却志向远大,饱读诗书,颇有治国抱负。当时齐宣王政治腐败,纲纪不振,全国上下怨声载道。钟离春为拯救国家,便到都城临淄,见到齐宣王,举目,张口,挥手,然后拍膝高喊:危乎哉!殆乎哉!

    齐宣王大怒:狂妇,此举是为何意?

    钟离春:我举目者,是替王观察风云变化;张口者,是惩王不听劝谏;挥手者,是替王赶走阿谀之徒;拍腿者,是除王专供游乐雪宫。

    齐宣王:愿闻其详。

    钟离春:民女闻说君有诤臣,不亡其国;父有诤子,不亡其家。今大王之所辖齐国,西有衡秦之患,南有强楚之雠,外有二国之难。一旦山陵崩弛,社稷不安,此一殆也。渐台五重,万人罢极,此二殆也。贤者伏匿于山林,谄谀者强于左右,此三殆也。饮酒沉湎,以夜继昼,外不修诸侯之礼,内不秉国家之政,此四殆也。愿大王除此四殆,无盐女并为大王迎战秦兵,不亦可乎?

    齐宣王猛悟:非卿提醒,孤何知错耶!

    上卿晏婴:无盐之女,实上天以赐我王,安国兴邦者也。愿大王纳其入宫,封为王后。

    齐宣王遂纳晏婴之谏,果封钟离春为王后。于是便使钟离春全权管理后宫,拆渐台、罢女乐、退谄谀,进直言,选兵马,实府库,齐国大安。

    宣王称霸诸侯,齐国复兴之后,钟离春便即离开临淄,西入骊山,再不回还。

    典故由来:巾帼一词,来自钟离春。先秦时期,女子头饰以笄。东汉实行花钗,皇后要在高髻上插以六笄,即是发簪。只因钟无艳肥顶少发,则头戴“巾帼”,是为假发,以插珠宝笄簪。假发还有一个好处,匆忙时往头上一戴,就不用花费时间梳头。因巾帼向为女性专用,故引申为女子代称。钟无艳身上所穿,乃是上襦下裳;襦是短衣,裳是长裙。秦汉时期,男女所穿衣裳相同,只不过男子裳在上衣之外,女子穿在上衣之内。于是无论男女,当年都穿长裙,惟其巾帼不同,是原创始于齐宣王后钟无艳。

    钟无艳入于骊山学道,拜骊山老母为师,数十年间尽习骊山门各项绝学,无一不通。

    其后恩师仙化,钟无艳便承师衣钵,继为第六代骊山老母。

    至秦始皇下葬骊山陵时,钟无盐已经一百六十三岁,尚且犹如四五十岁许,且容颜早非当年丑陋模样,而是艳丽不可方物,令人不敢直视。

    骊山老母因恼恨胡亥坏了骊山风水,就此下山云游,欲坏秦朝国祚,以报其恨。

    这一日行至下邳黄山,忽然心血来潮。掐指一算,便道友黄石公隐居在此,于是大喜,迈开脚步,出离县城,便往黄山而来。

    黄石公闻说骊山老母来访,亦自大喜,遂引女徒许负,亲自迎至山门以外。

    骊山老母看了许负一眼,惊喜不置,问道:道兄,此女何人?

    黄石公:是我鬼谷门女徒许负,你问她怎地?

    骊山老母:你鬼谷门下,历代以来皆是男徒,并无女子。因何到你这一代上,便擅自破例?此女当为我骊山门下,贤弟必须割爱,不可拒我。

    黄石公此时虽亦八十余岁高龄,但与骊山老母相差倍徙,虽然不舍,怎好与她争执?只得强作笑颜,笑道:常言君子不夺人爱,道兄如此强索,可称霸道。

    骊山老母:你鬼谷门下,徒众三千,又不缺这一个。怎地?你不肯么?

    黄石公:既老母开口,不肯也肯。罢,罢!今日未曾提前掐算避让,遇到打劫强人,力不能敌,只得忍痛割爱,双手奉上矣。

    骊山老母见其同意,展颜欢笑。那许负倒也机灵,急忙上前跪倒,大拜八拜。

    许负:徒儿许负,拜过仙师。

    骊山老母:我儿起来,不必多礼。你父何人,家乡何处?

    许负:禀告师尊,弟子表字莫负,河内郡温县人,乃县令许望之女。因闻黄石公仙师隐居于此,故而拜于门下,习学相人之术,今已三年矣。

    骊山老母:既已学相术三年,正好便可毕业。再随我学骊山道术,有何不可?

    黄石公:明明是强抢我徒弟,还要冠冕堂皇,不肯领我情份。悲哉,何人心不古也!

    骊山老母与许负听此,齐都婉尔。

    镜头转换,按下山林,复说朝堂。

    秦二世胡亥为帝,赵高为报国仇家恨,知道若要推倒大秦,非要两个条件。其一是必联络六国贵族遗民,群起而攻;其次更须除掉朝中忠贞之臣,能征惯战之将。

    因思自己在朝中独木难支,不能同时下手,多方树敌,于是暂与李斯结党,先拿蒙恬、蒙毅兄弟开刀。赵高决策已定,便日夜不停,在秦二世面前诽谤蒙氏兄弟。

    胡亥听信赵高之言,欲杀蒙恬兄弟,议于宗室诸王。诸王知道二世生性阴狠,恐怕出言获罪惹祸,皆都低头不语。惟长安君成蟜之子嬴婴闻此大惊,于是起身切谏。

    子婴:臣闻其国将亡,必先自毁长城,罢黜栋梁。昔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,齐国田建杀前代忠臣而用后胜,终都亡国。蒙恬兄弟乃秦国重臣,且有大功于国,并无过错。似此诛杀忠臣,而立品行不端者,则内失臣信,外使将士意志涣散,望陛下思之!

    二世胡亥聚集宗室议政,只是依照秦制,走个过场而已,岂肯听从别人之言?当即宣布散班,立派御史曲宫,前往代郡,向蒙毅宣布诏命。皇帝诏曰:

    先王要立朕为太子之时,卿却加以阻拦。今丞相李斯上奏,谓卿侍君不忠,请灭卿三族。朕不忍为此,只赐卿一死,可谓幸矣。诏命到日,卿速奉诏而行。

    蒙毅听罢,答复天使:臣少事先主,屡沐厚恩,许随左右十余载,岂能不知先主之意?且太子从先帝周游天下,臣又不在主侧,何嫌何疑,乃加臣罪?臣非饰辞以避死,但恐近臣盅惑嗣君,反累先帝英明,故臣不能无辞,以请天使回复陛下也!

    曲宫:将军请讲。

    蒙毅:昔秦穆公屈杀三良,楚平王冤杀伍奢,吴王夫差枉杀伍子胥,昭襄王擅杀武安君白起。此四君者,皆贻讥后世,故曰圣帝明王,不杀无罪,不罚无辜,唯大夫垂察!

    曲宫听罢,深为怜悯,连声叹息。但因知二世胡亥心意,故虽勉强听完蒙毅辩状,仍命随从立即行刑,将蒙毅斩杀于营帐之中,持其首级以归。

    在今河北代县,蒙毅被处死之处,有一村庄,叫做门王村,其实乃是“蒙亡村”音讹;另有一河,名曰恨斯水,是谓当地百姓,恨极奏请杀害蒙毅之丞相李斯。

    蒙毅既死,胡亥一不做,二不休,更要杀内史蒙恬。乃派使者前往阳周,诏命自裁。

    使者赍旨前往,对蒙恬说道:将军获罪天子,不可逃也。况蒙毅当死,依律连坐于公。

    蒙恬:我蒙氏一家,自先人乃至子孙,在秦国建立功业,已逾三代。今我领兵三十万,身虽被囚,但余力足以反叛,夺国自立。但我自知必死,而犹奉守节义者,是不敢辱没祖先教诲,并不忘先帝恩德也!

    使者:下官只是受诏前来行刑,不敢以将军之语,传报陛下。

    蒙恬:我因何得罪上天,无罪而被处死?

    使者无言可答。

    蒙恬沉默良久,平静说道:八百年前,周武王去世,将尚在襁褓幼子成王,托孤予弟周公旦。姬旦恐天下有人欲行不轨,乃以筐背负幼主上朝,代理朝政。吐哺握发,数年努力,终灭叛乱、稳定周室。有日成王病重,周公剪甲沉河,向神祈祷云:君王年幼无知,我执国事。如有得罪天神之处,应罚我也。周公至诚动天,于是成王重病果愈。

    使者不耐烦道:君死则死矣,说此不着边际之语何为?

    蒙恬:大夫莫急,听我言毕,不过顷刻之间耳。

    使者:你说,你说。

    蒙恬:成王长成,始履天子之席。有人进馋,说周公谋反。成王大发雷霆,欲治周公之罪。姬旦蒙诬,无以自辩,便逃楚国。逾数年,周成王审阅旧档,忽见金縢,启而观之,见内装皇叔周公当初向天神陈情时祷告奏疏。成王顿时泪眼盈眶,愤然道: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!于是立杀进馋大臣,亲迎皇叔回朝辅政,遂奠周朝八百年基业。

    使者听罢,不寒而栗。

    蒙恬停而不语,扭头看向窗外,见外面秋意正浓,朔风瑟瑟,落叶缤纷。又见一轮秦时明月,照进房内,恬淡如水。

    使者:公说此言,是欲抗旨乎?

    蒙恬:今我蒙氏,世代尽忠,决无二心,天日可昭。而事卒如此,想必由孽臣谋乱,蔽惑主聪。昔夏桀杀关龙逢,商纣杀王子比干,信谗拒谏,终致灭亡。臣故曰,过可振而谏可觉也。凡臣之言,非欲免咎,实欲慕死谏遗风,为陛下补阙,如此死而无憾。

    使者:公发此慨,是欲效陶朱公之行乎?

    蒙恬:陶朱公乃我鬼谷门先仙,明见万里,两袖清风,我如何比得?当初我师王敖老祖收我入门之时,尉缭师祖便曾预言,今日终应,无可逃也。且某罪过深重,本该受死。

    使者:将军因何而言?

    蒙恬:某奉帝命,修筑长城。西起临洮,东至辽东,开挖沟渠一万余里。其间岂可不断地脉,暴露孤坟?侵及死者,曝人白骨,此是我之滔天之罪,固宜死也!

    使者闻罢,泪落如雨。蒙恬说罢,吞药自杀。可叹一代无敌名将,落得此般下场。

    蒙恬死后,边关三军将士痛不欲生,如丧考妣。遂将其尸体运到陕西榆林绥德,以手为铲,以衣为车,掬土以葬。数十万人一齐动手,由是形成一个巨大墓冢,如小山丘般大小,与扶苏之墓遥遥相望。

    此两个携手奋战兄弟,死后终成邻居,从此春雨冬雪,生死相与。

    蒙恬死后半年,咸阳城内血雨腥风,屠杀开始。

    秦二世胡亥在赵高蛊惑之下,大屠忠臣良将与宗室血亲,将秦始皇子孙诛杀殆尽。

    只有长安君成蟜之子嬴婴因非始皇嫡系子孙,兼且为人谦和无争,故得幸免于难。

    秦二世残暴嗜杀,倍过其父,残忍万端。又依赵高之言,征调七十万民夫重修阿房宫,百姓愈加怨声载道。

    蒙恬死后一年,秦失众望,暴动蜂起,诸侯畔秦,中国扰乱。

    由此秦始皇时徙适北边居民,皆复离去,河套之地复为匈奴所占。未过数载,匈奴终于统一北方草原,成为此后中华数代帝国最大劲敌。

    痛哉,蒙恬之死!

    镜头闪回,叙述蒙恬造笔之事。

    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之时,都要定期撰写战报,呈送始皇。

    当时是用刀笔刻简,再以竹签不断蘸墨涂写,很不方便,军中主薄诸吏深以为苦。

    蒙恬一日出外打猎,偶尔射中一狐,带箭逃窜。蒙恬见其在逃命之时,尾巴在地上拖出一行血迹,由是心中一动,突发灵感。乃命军士将狐擒至,剪下狐尾细毛,插在竹管之上,试以蘸墨写字。狐毛有油,拒不吸墨,蒙恬大失所望,随手掷之,扔进门前石坑之中。

    数日之后,无意中看见狐毛笔变白,捡起复用,竟能饱蘸浓墨,书写非常流畅。

    蒙恬大奇,经过深入研究,又与诸吏反复试验,方知其理。原来石坑之中多含石灰质,碱性甚重,经其灰水浸泡,狐毛油脂尽去,便至柔顺吸墨,可以畅所欲书。

    以上便是毛笔来历,蒙恬首创之功,实不可没。据说蒙恬在赵国中山之时,取其上好秋兔之毫制笔;又曾在善琏村选取羊毫制笔,便被世人奉为笔祖。又说蒙恬夫人名叫卜香莲,乃是善琏西堡人,也精通制笔技艺,后被供奉为“毛笔娘娘”。当地笔工为纪念蒙恬夫妇,便在善琏村西修建蒙公祠,将绕村小河易名为蒙溪。由是蒙溪,又成善琏别称。

    除造笔之外,蒙恬为适应戎马生活,曾将当时古筝改制为瑟,以便携带。

    画外音:史说蒙恬调动数十万军民修筑长城,劳民伤财,终于激起民反,其实不然。秦修长城,用来保卫北方,免遭匈奴骑兵侵袭;蒙恬修筑万里长城壮举,亦只是将秦、燕、赵旧有长城连接加固,并非重新修筑。修筑长城期间,蒙恬与公子扶苏曾多次上书秦始皇,请求减免徭役,同时商议如何合理安排人力,不至激起民变。同时沿河套一带设置四十四县,统属九原郡;又遣三万罪犯到兆河、榆中垦殖,发展经济,加强军事后备力量。又从秦国都城咸阳到九原,修筑宽阔直道,以克服九原交通闭塞困境。此举不但加强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融合,更利于调动军队,运送粮草器械物资等,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。

    蒙恬驻守九郡十余年,深受秦始皇推崇信任,并非无因。

    镜头转换,复说秦都咸阳。

    胡亥在赵高怂恿下尽杀政敌、勋臣、宗室、大将,由是志满意得,开始穷奢极欲。

    为显示皇帝威仪,秦二世即位第一年春,就仿效父亲排场,沿东线出巡,直到海边;又南下会稽,复转边北,后由辽东返回。此外又大修阿房宫,复征召五万精壮之士屯卫咸阳,并收集天下奇花异草、珍禽奇兽入都,供己玩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