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    邯郸城外,征人在途。

    李良凝目观之,见迎面来者乃是赵王车驾,后面随从骑兵,百余人众。于是急忙跳下战车,拜伏路边,口中高呼:臣李良回师,参见大王!未及趋避王驾,并请降罪。

    岂知那车中之人,并非赵王武臣,却是武臣之姐,因在宫中饮得酒醉,借赵王车驾,出城兜风游耍。醉意朦胧之中,忽听车外有人自报名号,山呼叩拜,这才猛然醒来。

    王姊闻说李良见驾,不知其是何等人物,便派骑士上前答谢,并命来人平身免礼。

    李良这才知道,车中并非赵王,含羞带怒而起,沉默不语。因平时自谓显贵,此番竟在随从面前丢脸,便觉怒不可遏。

    随从中有人看出主将心怀不平,由是趁机挑拨:前在井陉关前,二世皇帝亲诏将军归附朝廷,何等荣耀?未料此番归来,竟拜于妇人裙下也!

    李良闻此大怒,立时拔剑,上前掀开轿帷,一剑刺入王姐前胸,登时了账。

    王宫卫队见此惊变,均各大叫,一哄而散。

    李良适才一时热血上涌,冲动而为,此时稍一冷静,不由大悔,跌足而叹。

    献谄随从又道:如今之计,悔亦无及。将军家眷皆在邯郸城中,若待军士回报赵王,其姐被杀,则必灭将军三族。不如就此造反,攻入城去,将军自做赵王,有何不可?

    李良恍然大悟,急率军随那百余卫士之后掩杀,就此袭入邯郸。

    城中守兵见皆是自家人马归来,并无丝毫防备,更不及关闭城门,一时惊呆。

    李良便自城门杀起,直抢入王宫之中,将赵王武臣及左丞相邵骚,均都诛杀。

    邯郸城门守军,皆为张耳、陈余二人耳目,早将李良造反之事,提前报给二位主将。张耳、陈余得到消息,于是越城而出,连夜逃遁。逃出百里之遥,城中一众门客率领败残军马陆续赶来,复得数万人众,就地扎营,商议行止。

    张耳:赵王被害,群龙无首。事已至此,便当奈何?

    门客:明公与陈将军皆非赵人,不可自立。只可复立赵国王室之后,才能立足。

    张耳、陈余以为有理,下令遍寻军中,找出原赵王后裔赵歇,便立其为王。

    门客又道:今我新败,须防李良前来攻打。可如此如此,定保无虞。

    张、陈二人信以为然,乃依其计,空营而出,在邯郸来路两侧密林,埋伏已定。次日辰时,李良果然率兵前来攻打,由是中伏,被陈余一举击败。

    李良败走,欲回邯郸,不料归途早被张耳截断,又是一阵剿杀,部军就此溃散。李良无奈,只得向南渡过黄河,引领残部,投降秦军。

    秦少府章邯引军前来攻打赵国,与李良遇个正着,准纳其降,留在帐下为将。李良欲报兵败之仇,又欲为新主立功,便自请为向导先锋,复引秦军渡河,北上攻打赵国。

    秦二世二年闰九月,章邯大军兵临邯郸城下,挥军攻城。赵王歇自忖不敌,议于张耳:今陈余前往北边招兵,邯郸城内又无多少军马,如何拒敌?

    张耳:章邯善战,李良又尽皆都中虚实,此城不可守也。可乘其围未就,臣保大王自北门而出,退守巨鹿,以待陈余引兵来至,复夺邯郸可也。

    赵王:便依贤卿之策,急速行动!

    于是便趁夜半,君臣弃城而走,退守巨鹿。此时秦将王离已奉秦二世诏命,率九郡边军二十万人出关,日夜兼程而来,重重包围巨鹿。

    章邯由此攻占邯郸,乃将邯郸城夷平,尽迁其民于河内。之后驻兵棘原,在巨鹿以南修筑甬道,以此运粮,供给王离大军,以固其围。

    赵王歇眼见陷入绝境,只得派出数批使者,去往各处搬请救兵。因秦军列营城南,赵国使节便先出城往北,复又绕过秦营,渡河往南,去向楚怀王以及各国诸侯求援。

    镜头闪回,按下赵王受困巨鹿,复说陈余出外招兵。

    陈余,魏国大梁人,向以儒家弟子自诩,曾多次游历赵国苦陉。当地富豪公乘氏慕其才能,遂将亲女嫁之,陈余由此扬名赵国。

    因闻信陵君门下张耳招贤养客,乃前往拜之,奉如亲父,更为刎颈之交。当时刘邦亦为张耳门下之客,三人并为交厚。

    秦国灭魏之后,秦始皇悬赏拘捕:有能擒张耳者,赏给千金;捉住陈余者,赏五百金。

    张耳、陈余闻此,改名换姓,相伴逃到陈地,充当里正。

    里中小吏曾因小小过失,当众鞭打陈余,又口出诟侮之辞。陈余不堪其辱,便欲起而抗争,张耳在侧,急以脚尖踩踢其股,示意暂时受鞭休动。小吏走后,陈余瞪目大恨。

    陈余:兄何踢我?若非如此,我早手刃此獠矣。

    张耳:我二人身负国仇家恨,将欲待机复国,公岂忘之耶?今遭小辱而不能忍,欲逞一时之愤,枉死胥吏之手,可谓愚不可及!

    陈余听罢,呆愣片刻,深以为然,乃涕泣谢罪。由是二人利用里正卫身份,向里人传达朝廷悬赏拘捕令,声言擒拿张耳、陈余。里人自然无人知晓,其二人本身便是被通缉者。

    陈胜在蕲州起义,攻克陈县,张耳、陈余前往求见,恳求录用。陈胜早闻二人才能,更知张耳曾为信陵君门客,大喜纳之。

    陈地豪杰父老劝说陈胜称王,陈胜喜不自胜,但犹问于陈余、张耳。

    陈余:将军不顾万死,起而反秦,是为替天下除残去暴,故此天下无不愿从。今刚据陈地而王,则示天下以私心也。

    陈胜:若依卿计,则其奈何?

    陈余:将军休要称王,宜速率兵向西,立六国之后以为党羽,使与秦国为敌。秦之敌众,其力则分;我之党众,势力必强。如此,将军可不必亲冒矢石以战,便可谫除暴秦,身据咸阳,以向诸侯发号施令。各国亡而复立,则谁不感将军大恩?则将军帝王大业就矣。

    陈胜:我先称王,以此号令天下,又有不可?

    陈余:主公今只取区区陈地一隅,就而称王,臣恐天下诸侯,不肯从之。

    陈胜不听,于是自立称王。陈余见此,便知其并无远图之志,便生私心,继而进言。

    陈余:大王遣梁、楚军向西,欲破函谷关,则河北后必为患。我曾遍游赵国,熟悉彼处人物地理,愿领一军,为大王略赵。

    陈胜信以为实,这才任命故友武臣为将,率邵骚、张耳、陈余三将,一同略赵。

    陈余与张耳此时终于得以英雄有用武之地,乃辅助武臣克赵,奉其为王,脱离陈胜。

    未料其后韩广亦依样画葫芦,自立燕王;李良其后又叛赵投秦,故至功败垂成。陈余见邯郸力弱,不能与强秦相抗,这才与张耳商议,请其助赵王守城,自己前往常山招兵。

    闪回结束,书接前文。

    除余在常山郡募兵数万,急驰回京。惊闻邯郸已陷,落入章邯手中,由是不敢怠慢,复引兵赶至巨鹿,来救赵王歇与张耳。

    因见秦军连营数重,不敢前进,乃驻军于巨鹿之北,以待诸国援军。

    张耳闻陈余引军来至,屯驻在秦营之后,乃遣使前往,催促其出兵进击,以解巨鹿之围。陈余早知秦军首将王离,乃是老将王翦之孙,王贲之子,世为秦国名将,又众寡不敌,岂能以卵击石?当下不从张耳之言,只是按兵不动。

    由此相持数月,巨鹿城中看看粮尽。张耳大怒,又派张黡、陈泽为使,潜至城外大营,责问陈余见死不救之罪,并以数十年交情相逼,迫令出兵交战。

    陈余无奈,乃派五千士兵交给张黡、陈泽,命其二人为将,攻击秦军围城外营。

    赵军一出,便如投羊饲虎,登时全军覆没。张耳闻此,后悔不及。

    当时秦赵两军,已相持数月之久。各国皆都发来援兵,反将秦军包围。十余路人马,皆都驻扎于巨鹿城外,距秦军十数里,或数十里不等。

    张耳之子张敖,也北收代郡之兵万余,引之而来,屯驻于巨鹿城北。

    诸路援兵皆都害怕秦军强大,于是按兵不动,不敢跟名将王离交锋。

    楚怀王收到赵国求援奏报,乃与群臣商议,下达命令:分兵两路,往救赵军。一路以卿子冠军宋义为上将军,鲁公项羽为次将,亚父范增为末将,率军数万,北上以解巨鹿之困;另一路以刘邦为帅,进攻关中,围秦救赵,迫使秦军还师。

    宋义、刘邦:臣等遵命!

    楚怀王:此番出兵灭秦,你诸将之内,谁先攻下关中,就封其为关中之王。公等亦加勉力,成败在此一战也。

    众将领命,由是点兵出征。

    宋义率领楚国援赵大军,进至安阳,因见天色已晚,便命下寨安营。

    前军探马来报:巨鹿距此不远,有秦国上将王离,率领二十万大军,重重围困。另有章邯二十万军,列于棘原,与巨鹿大营呈犄角之势。

    宋义闻言恐惧,命令诸将:各引本部军马,就地安营,不可轻举冒进。

    项羽:有道是兵贵神速,我军远来,利于速战,因何不进?

    宋义:你小小年纪,晓得甚么兵法?有道是善解纷者,需待其疲。我只坐观秦赵决战,两败俱伤后进击,则必收渔人之利也。卿且退下,再有敢言出兵者,必斩!

    项羽冷笑不止,愤愤而退。大军逗留四十六天,并不前进半步。

    秦二世三年十一月,新年首月,军粮将尽,宋义便议退兵。

    项羽当场痛斥:数万大军,延挨许多时日,空耗粮饷;如此怯战,枉为上将!

    宋义恼羞成怒:此贼无礼,敢如此辱我。卫兵,将项羽与我拿下!

    项羽亦怒,当即拔剑上前,手起剑落。宋义首级便离脖颈,落于地上,继而死尸栽倒。

    宋义至死不知,部下将士已皆被范增暗中收买。眼见项羽行凶,并无一人上前,护卫主将。楚怀王闻之,虽然不悦,但亦无法可想,只得将错就错,便封项羽为上将军。并令英布、蒲将军两支楚军,也归项羽指挥,催命速解巨鹿之围,进军关中。

    项羽领命,下令拔寨启行,引军北进,到至漳河南岸,扎营列阵。

    当时章邯军驻扎棘原,两军对阵,相持未战。

    秦军围城百日不战,赵高闻此,便向秦二世进谄:章邯统率举国四十万大军,今迁延巨鹿不进,此必与叛军暗有勾结,要引其进关也。

    秦二世信之,便派人持节,前往军营,责问章邯。

    章邯害怕,派长史司马欣回朝汇报军情,并请示公事。司马欣到至咸阳,滞留宫外三日,皇帝只是不予接见。司马欣惧甚,急离咸阳,奔回棘原军中,因恐被害,未顺原路而走。

    赵高果然派人追赶,不及而还。

    司马欣回到军中,向章邯回报:赵高独揽大权,天子深处内宫,众官皆不得进言。某待命司马门外,三日三夜,竟不得见皇帝。由此逃回,且遭赵高沿途追杀,幸兼道绕行得免。依末将观之,将军若能获胜,赵高必嫉大功;倘若兵败,则必遭杀戮亡身之祸。

    章邯:如此奈何?

    司马欣:何去何从,惟将军思之。末将追随将军,惟马首是瞻!

    章邯闻言,沉吟不语。

    正在这时,中军入报:赵国大将军陈余,派使前来下书。

    章邯:令来使入见。

    赵使入帐行礼,献上主将亲笔书信。章邯展其陈余来书,见其略云:

    昔白起身为秦国大将,南陷楚都鄢郢,北屠马服君赵括大军,攻城掠地,不可胜数,终遭赐死。蒙恬北击匈奴,开榆中数千里之地,终被杀于阳周。何哉?因其战功太多,秦廷不能予以封赏,故藉口杀之。今明公为将三年,士卒伤损以十万计,各地诸侯并起,叛秦者愈众。赵高今见形势危急,亦必藉口免祸,谄杀将军,推卸其责。天欲灭秦,智愚皆知。将军内不能直谏朝廷,外为亡国之将,孤木难久,不亦悲哉?不如就此率众倒戈,与诸侯合约攻秦,共分其地,封王称孤。此与身受刑诛,曷为有利?陈余不敏,惟将军思之。

    章邯深思良久,礼待来使:卿其回复陈将军,此事体大,且容我思之再复。

    赵使:外臣遵命,望将军慎思,早日回复。

    于是辞归,还报陈余。章邯送走赵使,屏退诸将,退入后帐,密与司马欣商议。

    章邯:秦王听信赵高,今欲害我,公议奈何?

    司马欣:陛下既信赵高,叛之可也。但若与诸侯约盟,不如只盟于楚王。

    章邯听从其议,由是密派军侯,前往楚军大营,要求与楚国订立和约。

    项羽怒道:身为上将,统军四十余万,能战则战,不能战则逃,不能逃则降,不能降则死。两军既交,岂能言和!

    于是赶出来使,不许言和。秦使刚离大营,便下将令:命蒲将军为先锋,率兵两万,兼程渡过三户津,列阵于漳河之南。其余诸将,随本帅率引主力,前往污水,正面攻击秦军!

    一声令下,三军尽发。当年十二月,河冰始开,项羽率楚军到达巨鹿县南,漳水北岸。因谓先锋休整数日,军威正盛,立遣英布和蒲将军率其二万军马渡河,援救巨鹿。

    二将奉命渡河,初战小胜,扎稳脚跟。赵将陈余又遣使到至楚军大营,催促进兵。

    项羽览书,乃命全军渡河,往击秦军。军至岸边,复下令破釜沉舟,烧掉帐篷,只带三日军粮,以示不胜则死决心。

    于是趁夜渡河,登岸列阵。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直奔巨鹿。先击败章邯保护甬道秦军,断绝粮道,继而包围王离军队。

    楚军部下将士见此,皆为主将项羽决心勇气鼓舞,士气振奋,无不以一当十。经过九次激战,终于打退章邯,活捉王离,杀死秦将苏角,涉间举火自焚。

    秦军四十万将士,有被杀者,有逃走者,有投降者。由此全军皆溃,巨鹿之围终解。

    当时前来援救钜鹿诸侯之军,在秦军外围列营十余座,却都深沟高垒,不敢发兵出击。待楚军攻打秦军之时,诸军将领都在营垒之上静立观战。

    项羽手挺长戟,骑乌骓马,在敌阵中驱驰来去,当着披靡。楚军士兵以一当十,喊杀声惊天动地。观战诸将见此,无不两股战战,惊恐不已。

    打败秦军之后,项羽命令打扫战场,自升中军大帐,召见诸侯军将领。各国将领奉命入营,当进入辕门之时,无不下马叩拜,至帐中更是膝跪前行,不敢抬头仰视。

    项羽见此,挥斥方遒,纵声大笑,睥视群雄。由是诸侯皆推项羽为联军上将,楚怀王亦下诏旨,命各路诸侯之军,都归项羽统帅,挥师西进关中。

    章邯虽然大败,手中仍有十余万人马,据险而守。但因思司马欣前日之语,此时已无战心,乃派人前来楚军大营求见项羽,欲订和约。

    项羽召集诸侯各将,与众人计议道:今秦军虽败,其势尚众。我部粮草告急,本帅欲应其和约,公等以为若何?

    诸侯皆知章邯之勇,且欲保存实力,不愿再战,皆都称善,惟范增不语。

    项羽见诸侯皆从,就遣来使还报,与章邯约期,在洹水南岸殷墟会晤,商定盟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