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    飞鸟入网,虎投樊笼。

    回到龙城,兰加难不令慕容宝入殿,但使其寓居外邸,派兵监守。到了夜间,便遣壮士潜入邸中,将慕容宝勒死在床。

    可怜!因其无能惨败参合陂,导致亡国灭种之祸,今日才死,已是迟矣。

    兰汗闻报故作大惊,前往抚尸痛哭,命为棺殓,追谥曰灵帝。又恐燕国故将起事,遂杀太子慕容策及王公卿士以下百余人。

    慕容宝既死,兰汗便自称大都督、大单于、大将军,复自封昌黎王,改元青龙。诏封兄兰提为太尉,弟兰加难为车骑将军,封河间王慕容熙为辽东公。

    兰汗弑帝自立,消息传至城外大营,将士皆闻而大哭。慕容盛闻变,亦哀痛不已,即拟入城奔丧。

    将军张真极力劝阻:初时就因余崇看出兰加难色有异状,方力劝陛下不可进城,致为兰加难所杀。今兰汗既已弑帝自立,索求殿下不得,焉能再自投虎口!当今之计,不如挥军南下,往投范阳王,求借精兵,再来平乱复仇可也。

    众将闻听,齐声称是。

    慕容盛对众人说道:今兰汗初立,城中众心不服,犹有可为。范阳王距此千里之遥,远水岂能救得近火?我今拚死往告,自述哀穷,兰汗其性愚浅,必顾念婚姻,不忍害我。约过旬月,我得安排妥当,便足伸志,此谓枉尺直寻之策也。

    遂不从张真及诸将之言,径入龙城赴丧,先使妻兰氏进求其母,为己乞免。

    兰汗妻乙氏究是女流,见亲女涕泣哀请,自然代为缓颊。兰汗见妻女宛转哀鸣,免不得心肠软活,化刚为柔。

    惟其兄兰提及弟兰加难,皆谓斩草留根,终足滋患,不如一并杀了慕容盛。

    慕容盛妻闻此,又向伯叔叩头哀吁不已。

    兰提与兰加难尚有为难之色,兰汗恻然道:我就赦汝夫婿,但须怀我德,毋记我嫌。

    即遣子迎请慕容盛,引入宫中。慕容盛匍伏拜见兰汗,且泣且谢。兰汗还道他是诚心归附,一再劝慰,且伪言慕容宝实属自尽,并非加害,当即为慕容宝治丧。

    当时宗室中有太原王慕容奇,系前冀州牧慕容楷之子,亦为兰汗外孙。兰汗于是亦将慕容奇宥免,任命为征南将军。

    慕容奇既得受职,遂与慕容盛同列朝班,两人俱怀报复之心,尝与密谋。

    兰提等屡次劝兰汗杀慕容盛,兰汗终不听从,兰氏兄弟间遂有违言,再不同心协力。兰提又骄狠荒yín,动逾礼法,与兰汗相见亦往往恶语相侵,兰汗情不能忍,益生嫌隙。

    慕容盛密谓慕容奇:汝今可借征南将军名义,密往建安募集丁壮,以备举事之用。

    太原王领诺,依计而行,于是募得数千精卒,据建安城自守,声讨弑君国贼兰汗。兰提闻变往报兰汗,兰汗即遣兰提往讨。

    兰提:请先杀慕容盛,以除叛军内应,方可出兵。

    慕容盛闻之,急入告兰汗:小儿自行入城投靠大人,怎敢起事?莫非有假托我名者,谋为内应不成!

    兰汗瞿然道:此由太尉入报,当不相欺。

    慕容盛:太尉兰提骄诈,不宜轻信。若使其发兵出讨,一旦为变,祸不胜言。

    兰汗听信,即饬罢兰提帅印,另遣抚军将军仇尼慕挂帅,率众往建安城征讨慕容奇。

    当时龙城数月不雨,自夏及秋,异常亢旱。

    兰汗疑是得罪燕祖,致遭此谴,乃每日至燕太庙中顿首拜祷,又向故主慕容宝神主前叩陈前过,实由兰提、兰加难兄弟二人起意,应当坐罪,非干臣故云云。

    兰提与兰加难得悉兰汗拜祷之言,怒不可遏,竟擅领部曲将士突袭仇尼慕军,杀毙无算。仇尼慕幸得不死,奔回告知兰汗,说陛下兄弟俱反。

    兰汗不禁惊骇,立遣长子兰穆出讨。

    兰穆虽然领命,但于临行时密语其父兰汗道:慕容宝死于父亲之手,慕容盛与我非是亲眷,乃为仇敌。今慕容奇起兵,慕容盛必与同谋,是故作不知也。此乃我父子心腹大患,急宜除去,再平内乱未迟。

    兰汗半疑半信,欲召慕容盛入见,觇察情实,然后加诛。

    慕容盛妻兰氏稍有所闻,忙以兄兰穆之语告夫君慕容盛。慕容盛闻听,于是伪称有疾,杜门不出。兰汗未见其与慕容奇勾结情状,亦便只好搁置不提。

    龙城中有燕臣李旱、卫双、刘忠、张豪、张真等,皆与慕容盛旧交。因见兰穆势盛,便皆虚与周旋,被兰穆引为腹心,使李旱等往来慕容盛府中内室,以为监察之计。

    哪知李旱等反向慕容盛输情,为其谋划献计,正好借机伺隙起事。

    时逢兰穆奉旨出京平叛,击破兰提、兰加难等军,回城献捷。兰汗遂大飨将士,欢宴终日,父子二人统统饮得酩酊大醉,分归就寝。

    当即便有宫中内侍,急诣慕容盛府宅,通报兰氏父子饮酒大醉之事。

    慕容盛闻报大喜,便逾墙趋出,直往东宫。李旱等早已披甲执兵而待,即拥慕容盛斩锁入宫,入内宫来寻兰穆。

    兰穆高卧未醒,被李旱手起刀落,立即毙命。

    慕容盛得兰穆首级,携带出门,徇示大众。众未解严,尚扎住于东宫外面,闻说慕容盛杀了兰穆,大都踊跃赞成,便听慕容盛指挥,往内宫来攻兰汗。

    兰汗醉寝宫中,至大众突入,才得惊醒,起视门外,遥见一片火光。

    又见火光中露出许多刀锋利刃,料知不是好事,亟呼卫卒保护,偏偏卫卒皆已逃散,不知去向,任他喊破喉咙,并无一人答应。

    兰汗跣足下床,欲返身避匿,奈两脚如痿躄一般,急切不能逃走。

    此时外兵已夺门而入,趋近身边,不由分说,便即劈头一刀。

    兰汗但觉脑袋上非常痛苦,站立不住,就致晕倒,一道灵魂出窍,与长子兰穆相会去了。兰汗子兰和与兰扬分戍令支、白狼,慕容盛连夜使李旱、张真驰往诱袭,相继诛死。

    兰提、兰加难兵败外逃,也由慕容盛遣将掩捕,同时受戮。

    由此龙城人民大悦,内外帖然。慕容盛因妻为兰汗之女,当坐死罪,因拟遣其出宫,迫令自尽。亏得献庄太子慕容令妃丁氏从旁力争,始得免死。

    慕容盛因告于太庙,大敕境内,以长乐王摄行统制,诏命慕容奇罢兵。

    慕容奇既拥重兵,复起异心,遂不受命。慕容盛大怒,即勒兵三万进至横沟,出击破之,擒获慕容奇,赐其自尽,于是龙城遂平。

    慕容盛虽被众臣齐奉为主,但谦慕不骄,不称皇帝。当年以长乐王身份行使皇帝权力,立世子辽西公慕容定为太子,改年号为建平。

    诏命将各王爵位降为公,文武百官各自恢复原位。时北魏袭击幽州,俘刺史卢溥以归;慕容盛派孟广平前去支援,未能追及魏兵而返。

    慕容盛率三万军攻打高句骊,袭克新城、南苏,散发资产,迁五千余户于辽西。

    其后在东堂召见百官,详核才能,破格提拔十二人,命有司各举贤才,足以佐治理天下文武双全者。

    因在新昌殿设宴款待群臣,把酒言道:各位爱卿何不各抒己见?孤将择善而受之。

    七兵尚书丁信是慕容盛舅表弟,年仅十五岁,上前奏道:臣谓君处皇位不骄,臣位虽高不危,乃下臣之愿也。

    慕容盛笑道:丁尚书年龄不大,何出长者之言哉!

    于是厚赏赐之。只因慕容盛御下甚严,对臣下颇多性暴猜忌,丁信才如此言之。

    长乐三年,慕容盛讨伐库莫奚,俘获民户财物以归。

    左将军慕容国、殿中将军秦舆、段赞谋反,策划率禁军袭击慕容盛,谋而不密事发,皆被慕容盛诛杀,死五百余人。

    前将军思悔侯段玑与秦舆之子秦兴、段赞之子段泰等人趁人心动摇,夜间在皇宫中喧闹呼叫,欲复为其父报仇。慕容盛听到变故,率左右亲信出战,谋叛众人皆溃败。

    忽有一贼徒从暗中跃出,以手戟击中慕容盛,致其重伤。

    慕容盛乘辇上前殿,斥令禁卫清理内宫叛兵,并将叔父河间公慕容熙召来,交待后事。

    慕容熙尚未入宫,慕容盛伤重不治,溘然长逝,时年二十九岁,共在位三年。

    群臣闻变入宫,欲迎慕容盛之弟慕容元继位。但慕容熙因正受慕容盛之母丁太后宠爱,已被密迎入宫。

    慕容熙欲将皇位让给慕容元,慕容元固辞,慕容熙乃即皇帝位。遂诛杀段玑、秦兴、段泰等人,灭其三族,又说慕容元因有弑帝嫌疑,亦被赐死。

    遂改年号为光始,改称北燕台为大单于台,设置左辅、右辅,次于尚书。谥号先帝慕容盛昭武皇帝,庙号中宗,葬于兴平陵。

    后燕政变不已,由此国力日下,再也无力争霸中原。

    镜头转换,按下后燕,复说北魏。

    魏主拓跋珪初据邺城,天行大疫,三军人马及马牛牲畜死者过半,部下皆思北归。

    拓跋珪乃于邺城置行台,领军还至中山,聚诸将道:今赖祖宗之灵,天地保佑,诸将用命,文武之能,尽得燕都之地。我若与卿等北还,则山东一旦有变,岂非前功尽弃?

    群臣皆奏:陛下可调将以守,则万无一失。

    魏主遂诏封东平公拓跋仪为卫王,总兵五万,镇守中山;使略阳公拓跋遵总兵四万,镇守渤海合口。

    于是回兵班师,还于平城,营造宫室,建宗庙立社稷,正京畿封国,制郊甸,遣使循行郡国。又命国中百姓尽效法汉人束发戴帽,违者治罪。

    天兴元年二月,高车聚三十余部落谋叛。

    魏主拓跋珪遣张衮率兵五万北巡,并命诸将分兵三路往袭高车。高车兵少,惧战自溃,因此魏兵大破高车三十余部落,获七万余人口,马三十余万匹。

    卫王拓跋仪亦遣别将三万骑,追高车至大漠绝北之处,又破其七部。

    高车诸部大惧各散,魏军大胜,收兵而还。

    画外音:高车部落是北朝人对漠北游牧部落之泛称,并非一族。因其地泥沼难行,游牧迁徙时所制作车轮高大,辐数至多而得名。南朝人称为丁零,漠北人称其为敕勒或铁勒,本部族自号狄历。始居贝加尔湖,每趁匈奴和鲜卑衰弱之机,便入侵草原。亦有史家谓丁零、高车、铁勒乃维吾尔族先民,鬼方是丁零人族源。

    天兴四年,拓跋珪在平城修建紫极殿、玄武楼、凉风观、石池、鹿苑台。

    至魏主晚年,因服寒食散,刚愎自用,猜忌多疑,常因昔日不满而诛杀大臣。群臣大都惶恐度日,因动辄得咎而不敢作为,以致国内偷窃猖獗。

    天赐年间,拓跋珪先后诛杀司空庾岳、北部大人贺狄干兄弟,及高邑公莫题父子。

    拓跋仪往日曾与穆崇共谋刺杀拓跋珪,虽拓跋珪念其功勋而未被追究,但自疑逃亡,于是被追兵擒获,并被赐死。

    天赐六年十月十三日,皇次子拓跋绍之母贺夫人有过失,拓跋珪将其幽禁于宫中,准备处死,到黄昏时未决。

    贺氏密向子拓跋绍求救,拓跋绍与宫中守兵及宦官串通,当晚带人翻墙入宫,刺杀拓跋珪。拓跋珪惊醒,试图反击不果,终为所杀,时年三十九岁,葬于云中金陵。

    长子拓跋嗣诛杀拓跋绍及其同伙,被群臣拥立即位,谥拓跋珪为宣武皇帝,庙号烈祖,后改谥号为道武皇帝,改庙号为太祖。

    魏天兴三年秋,西方史书中首次记载匈奴人与罗马人战争。

    隆安三年,鲜卑族慕容德攻占广固城,并于次年定都于此,史称南燕。

    此年敦煌太守李暠趁中原战乱,在敦煌建立西凉国,建元庚子。西凉庚子,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唯一以天干地支作为年号者。

    此年之后,楼兰国突然销声匿迹。

    高僧法显西行取经,途经楼兰,说此地已是“上无飞鸟,下无走兽,遍及望目,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”。这座丝绸之路重镇,在辉煌近五百年后,便即无声无息消失。

    历史真相:据《水经注》载,自东汉以后,由于塔里木河中游注滨河改道,导致楼兰严重缺水。敦煌索勒率兵千人来到楼兰,又召集鄯善、焉耆、龟兹三国兵士三千人,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,引水入楼兰以缓解缺水困境。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屡作努力,但楼兰古城最终因断水而被废弃。另有专家说楼兰之亡,是由于楼兰人盲目滥砍乱伐,以致水土流失,风沙侵袭,河流改道,气候反常,瘟疫流行,水分减少,盐碱日积,终造成王国消亡。然而给楼兰人最后一击者,却是瘟疫,急性传染,谓“热窝子病”,一人得病,满村人即死无噍类,绝无幸免。天生巨变,楼兰人只有选择逃亡,逆塔里木河而上,逐水草而居。复赶上大风沙埋天葬地而来,飞沙走石,声如厉鬼,楼兰国遂在混浊模糊中轰然而散。

    楼兰此后遂为风沙领地,死亡之国。

    另据史载,此年欧洲东部直到波斯高原地区大雪,气温骤降。因自然环境陡然恶劣,导致匈奴族人大规模向西,拓展生存空间,此为匈奴人二次大规模西征。

    匈奴人二次西进,因其部族善战,以致成为多瑙河流域主宰。

    此时匈奴部落中又出一个伟大领袖,其名叫乌尔特斯,亦有人译为乌尔丁。

    只因大漠南北天气骤寒,不堪居住,乌尔丁只得率其族人一路往西,至于多瑙河畔,遣使向与罗马帝国交好。

    公元四百年冬,东罗马帝国将军盖尼亚谋反,率军渡过多瑙河,被乌尔丁擒杀,将其首级还送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皇帝,两家从此结好。

    但匈奴人屡侵罗马帝国外围日珥曼人部落,掠其人口领地。乌尔丁率部众袭击匈牙利,致当地哥特人以雷达盖斯为首,西逃至多瑙河中部,入侵罗马帝国巴诺尼亚省。

    乌尔丁率匈奴人不舍,雷达盖斯遂翻越阿尔卑斯山,进入意大利。

    西罗马帝国与其交战,乌尔丁率部赶至,与西罗马帝国军前后夹击于法罗伦斯,雷达盖斯军大败,几乎全军覆灭。

    画外音:雷达盖斯入侵意大利虽然失败,但因其冲进巴诺尼亚地区,却使当地居民种群发生巨变。原部族居民凡达尔人因瑞维人及阿兰那人混入,杂交混居。部分凡达尔人、瑞维人和阿兰那人继续西进,进入高卢。法兰克人拒战,凡达尔人大败,国王被杀,部众被杀二万人。阿兰那人及时赶到,与凡达尔人、瑞维人联手击败高卢人,尽情焚掠高卢。后因罗马驻军不断增强,迫使三族改道南下,越过比利牛斯山,进入西班牙。瑞维人在西班牙西北部建立瑞维王国,阿兰那人则在葡萄牙地区建国,半岛其他地区则为凡达尔人领地。其后凡达尔人渡过直布罗陀海峡,进入北非摩洛哥,势力逐渐扩展到迦太基地区。与此同时,阿勒力克率西哥特人进入西罗马帝国,皆因受匈奴不断威胁,才不得已离开家园,转向西方。

    因为匈奴西迁,导致欧洲各民族部落重新划分地域,对后世影响可谓空前绝后。欧洲部落当时无力与匈奴对抗,故此被匈奴铁骑赶得东奔西逃,并引发欧洲混战,各自失国,再到异乡重新建国。匈奴人两次大规模西征,故此可谓改变整个世界历史。

    总结来说,巴兰勃首次率匈奴人入侵,将日耳曼民族赶出俄罗斯南部顿河大草原,进入巴尔干地区;乌尔丁率匈奴人二次入侵欧洲,则迫使欧洲野蛮民族冲进罗马帝国,使西哥特人蹂躏意大利,并试图染指北非。后到“上帝之鞭”阿提拉再次进入欧洲之时,则使匈奴帝国开始其伟大复苏,复又西部征伐,乃至成立匈牙利帝国,实令世人震撼。

    镜头转换,按下西北,再说东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