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    古道西风,日将夕矣。

    燕王被相国栗腹谄言所惑,命乐毅之子昌国君乐闲为将,将欲伐赵。

    乐闲奏道:赵虽有长平之败,但全民习兵,又有廉颇为相,李牧为将,岂可轻伐?

    燕王怒道:卿是因汝父坟墓在赵,不欲效力于燕耶?

    乐闲闻言惊悚,改言道:臣请试之可也。

    大夫将渠切谏:大王方与赵王交欢,转面便即攻之,不信不义,师必无功。

    燕王不听,便使栗腹为将,乐乘为佐,率兵十万攻鄗;庆秦为副将,乐闲为佐,率兵十万攻代。自己又亲率十万大兵,在后接应。

    三十万大军,已是燕国全部人马,可谓倾国以出。

    赵王闻报燕兵将至,召集群臣问计。廉颇自请击敌于境外,又荐李牧为副将。赵王从之,乃发兵十万御燕。十万大军,亦几乎是赵国全部人马。

    廉颇与师弟商议,兵分两路。自率五万兵迎栗腹于鄗;李牧引兵五万,迎庆秦于代。

    栗腹率众急攻鄗城,十五日不下。廉颇率军赶到,以诱敌之计,只一战便生擒栗腹。又使人往招乐乘,乐乘引军以降。

    李牧救代,一战而胜,阵斩庆秦,遣人报捷。

    乐闲闻报前军失利,只得率众结寨自保。

    廉颇使乐乘寄书招之,乐闲恐回燕获罪,亦降赵国。

    燕王喜闻知两路兵马俱都败没,悔不当初,连夜奔回中都,遣使乞和。廉颇不欲赶尽杀绝,于是议于诸将,欲允燕王之请。

    乐闲进言道:此番力劝燕王伐赵者,栗腹也。大夫将渠苦谏不听,被羁押在狱。师伯若许燕议和,须释将渠,并拜为相国,则燕赵自此必得安宁。

    兼颇从其说,便以此诉于来使。燕王闻使回报,即命将渠释狱,且立即授予相印。

    燕王:寡人不听卿言,自取辱败,今将求成于赵,非卿不可。

    将渠拜受相印,奏道:乐乘、乐闲叔侄投赵,不得已也。且乐毅昔有大功于燕,大王宜归其妻子,使不忘燕德,则和议可成。

    燕王又从之,乃使将渠至赵都邯郸请和,并送还乐闲、乐乘家属。

    赵王命将栗腹斩首,封乐乘为武襄君,乐闲为昌国君;重赏廉颇,升李牧为代郡守。

    将渠虽为燕相,每言不合燕王之意,于是未及半载,便托病辞印,燕王遂用剧辛代之。

    秦昭襄王五十二年,再次出征关东,攻占赵、韩、魏三晋诸多城池。

    此为楚考烈王八年,楚国春申君黄歇用事,依淮河平野修建寿春城,规模宏大。运用南郢引流入城传统,着意规划,功能分区清楚,成为江淮第一都会。

    荀子此时年近六十岁,二次入楚。

    楚国灭鲁并费,迁鲁顷公于莒。

    鲁国自周公封国,顷公失祚,共传二十五世,计三十四位君主,国祚七百九十八年。

    楚国新得鲁国兰陵之地,令尹春申君聘荀子为兰陵令。

    鲁顷公在位二十四年,六年后死于柯(今山东东阿),鲁国就此绝祀。

    次年,燕太子丹为质于秦,与王子赵政相处。因受其冷遇侮辱,故设计逃归,图谋报复。

    楚考烈王九年,韩桓惠王朝秦,魏亦请为秦庸。楚国两面受困,一筹莫展。

    赵国伐卫,攻占戚城;魏国乘机并卫,使其成为自己附庸。

    秦国由此出兵攻魏,助卫复国,卫复为秦国附庸。

    秦趁信陵君在赵,深入魏国,并攻占吴城。

    又次年,秦昭襄王薨,寿止六十九岁,在位五十六年。太子安国君柱立,是为秦孝文王,立赵女为后,子楚为太子。

    韩王服衰绖入吊,视丧如臣子之礼,诸侯皆遣将相会葬。

    孝文王除丧三日,大宴群臣,席散回宫而死。国人皆疑是客卿吕不韦欲立子楚,买通秦王左右下毒酒中,以致秦王猝死。然而满朝文武,无敢言者。

    吕不韦遂同群臣奉子楚嗣位,是为庄襄王。奉华阳夫人为太后,立赵姬为王后,子赵政为太子,改称嬴政。

    相国蔡泽深知庄襄王与吕不韦关系,乃托病以相印让之,自己甘为次卿。其洞察世事,急流勇退,得保性命富贵,可进可退,能屈能伸,其智如此,非是寻常世人能及。

    于是庄襄王乃拜吕不韦为丞相,封为文信侯,食河南雒阳十万户。吕不韦羡慕孟尝、信陵、平原、春申之名,耻己不如,亦设招贤馆揽致宾客,座中凡三千余人。

    东周君壬子闻说秦国连丧二王,乃遣宾客往说山东诸国,又欲合纵伐秦。秦相吕不韦闻而大怒,遂奏请庄襄王,自己亲为大将,率兵十万往伐东周。

    于是合纵不成,未经大战,吕不韦便执东周君以归。

    自周武王灭商以受天命,终于东周君壬子,共历三十七王,国祚八百七十四年。

    两周终亡于秦,周祀至此完全断绝。

    秦王便乘灭周之盛,复遣蒙骜为将,率军袭韩。

    蒙骜领军出征,力拔成皋,荥阳,设置三川郡,地界直逼大梁。

    秦王子楚闻报大喜,又忽然想起旧日之恨,便对丞相吕不韦道:寡人昔日为质于赵,几乎为赵王所杀,此仇不可不报!

    吕不韦应诺,乃再遣蒙骜攻赵,取榆次等三十七城,设置太原郡。继又攻魏,复遣王龁率兵五万助战。魏兵的敌不住,屡战屡败。

    魏王心急如焚,议于群臣,俱都钳口;因回至内宫,唉声叹气不绝。

    如姬见状,进言于魏王:秦所以攻魏,欺信陵君不在也。大王何不使人卑辞厚币,召其还魏,使再合纵列国,并力御秦?

    魏王虽恨信陵君矫杀自己爱将晋鄙,但时势危急,不得已从之。遂遣大夫颜恩赍持相印,更以黄金彩币,往邯郸迎信陵君归国拜相。

    信陵君闻魏王遣使迎己,对众宾道:魏王弃我于赵十年,今事急召我,非本意也!

    乃悬书于门,上写九个大字道:有敢为魏王通使者死!

    宾客皆不敢言。颜恩至魏半月,每日候于公馆门首,不得见公子之面,无可奈何。

    这一日,适逢博徒毛公与卖浆薛公来访公子,在信陵君府门遇到颜恩,问其何来。

    颜恩知道二公与信陵君向来交厚,于是便如抓到救命稻草一般,泣诉道:秦军来伐,魏国如今危如累卵。某奉魏王之命,来请信陵君归国,以抗秦师。未料信陵君固执不从,且不容在下登门。望二公看在魏国数百万生灵面上,玉成其事!

    二公闻此,甚为悲悯,遂入见信陵君,叙礼落座。

    信陵君:难得二公有闲,光降敝舍。今日雅会,不醉不归。

    毛公:某有一事不明,当面请教。

    信陵君:凡无忌所知,知无不言。

    毛公:未知公子是哪国之人?

    信陵君:毛公何以此言相戏?无忌乃是魏人,天下谁人不知?

    毛公:我固知公子乃是魏人。但适才闻公子所云“光降敝舍”四字,故有此问。

    信陵君闻此,面红耳赤,若有所思。

    薛公见此,插口说道:我有一言,未知公子肯纳否?

    信陵君:贤公赐教,无忌洗耳恭听。

    薛公:公子身重于赵,名闻诸侯,并致天下宾客来归者,借魏国之力也。今秦军攻魏日急,使破大梁,公子不念祖宗之血食乎?复何面目,寄食于赵也?

    其言未毕,信陵君已是冷汗满面,起身谢道:非二公严责,无忌几为天下罪人矣。

    即命宾客束装,带同魏使颜恩,一同入朝,往辞赵王与平原君。

    赵王闻说信陵君欲归国赴难,慨然说道:公子向以魏师存赵,大恩一直未报。今归赴国难,寡人敢不悉赋以从!

    乃授信陵君为赵国上将军,使庞煖为副,大起赵军十万助之。

    信陵君拜谢,先使颜恩归魏报信,后分遣宾客,致书各国求救。

    燕、韩、楚素重信陵君人品,闻其为将,乃分遣将渠、公孙婴、景阳领兵,俱至赵国边境,来听魏无忌节制。惟独齐国亲秦,不肯发兵。

    颜恩还报大梁,说信陵君总领燕、赵、韩、楚之师前来,共计二十余万人马。魏王如渴得浆,喜极而泣,乃使卫庆悉起国中之师,出应公子无忌。

    信陵君便集五国之师,来战秦军。

    探马来报:秦将蒙骜围郏州,王龁围华州,攻打正急,其势将危。

    信陵君下令擂鼓聚将,与燕、赵、韩、楚四国诸将以礼相见,说道:郏、华相距五百余里,不能同时相救。若依本帅之计,可以兵牵制蒙骜于郏,而率奇兵赴华。王龁兵败,则蒙骜亦不能自固矣。未知列位将军,以为如何?

    诸将:此乃善计。我等愿唯将军马首是瞻!

    信陵君甚慰,于是下令:使魏、楚二国之师,筑垒以拒蒙骜,虚插本帅旗号。

    魏、楚主将:喏!

    信陵君:赵、燕、韩三国之兵,随本帅星夜驰援华州。

    三国主将:喏!

    安排已毕,五国人马依令而行。

    信陵君亲引赵、燕、韩三国联军,日夜兼程,将及华州,扎下营栅。

    信陵君复聚众将,说道:俗语云,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今秦国以舟师运粮,俱都停泊渭水之畔。而少华山林密草茂,可以伏兵。我若出奇兵往渭劫粮,王龁必悉兵来救,则我伏兵于少华击之,无不胜矣!

    诸将听罢,皆都称善。信陵君见无异辞,即命赵将庞煖引军,往渭河劫秦粮艘;复使韩将公孙婴、燕将将渠各引本军,只在少华山左右伺候;亲率赵兵,伏于少华山下。

    三国联军甫动,早有秦兵报入王龁营中:禀报将军,信陵君遣兵,径往渭水渡口!

    王龁惊道:魏无忌不救华州,而劫渭口之粮,是欲绝我根本也。粮若被劫,未战而败。传我将令,留兵一半围城,余者随吾救渭!

    众将听命,于是引军前往渭水救粮。

    将近少华山口,三通鼓响,燕相国将渠引兵杀出。

    王龁传令列阵,刚欲交锋,又听三通鼓响,韩将公孙婴又至。王龁大惊,分兵迎敌。

    正混战间,军士来报:渭河粮船,被赵将庞煖所劫。

    王龁闻言惊慌,无力分心,只顾厮杀。三国之兵搅做一团,自午至酉。

    又听号角长鸣,伏兵杀出,众军大叫:信陵君亲自领兵在此!

    秦兵力战半日,身心俱疲,又素闻信陵君威名,到此心胆俱裂,争相奔逃。

    王龁惊道:我谓白起师伯死后,天下除我师父王翦以外,只我一人善兵。信陵君非我鬼谷门下,如何如此用兵如神?

    他却不知,信陵君在赵国寄居十年,早拜廉颇为师,尽得鬼谷兵法奥秘。

    秦军于是大败,折兵五万余人,又尽丧粮船,被信陵君所夺。王龁引残兵败将狂奔,直入临潼关中,扯起吊桥,据险以守。

    信陵君不理王龁,便引得胜之兵,来救郏州。

    秦将蒙骜闻知信陵君兵往华州,便命于营中虚立自己帅旗,与魏、楚二军相持。亲自尽驱精锐望,华州一路疾走,望与王龁合兵。

    不料信陵君此时已破王龁,引得胜之兵杀至,便在华阴界上与蒙骜相遇。

    信陵君下令吹号,当先冲入敌阵。于是左有公孙婴,右有将渠,两下大杀一阵。蒙骜折兵万余,退走三十余里,扎住大寨,整顿军马,打点再战。

    未料前方失利,又值后院失火。原来是魏将卫庆、楚将景阳,早得信陵君遣使传信,知道蒙骜不在军中,遂引兵齐出,攻破秦营,解除郏州之围,然后也望华阴追袭而来。

    于是前后夹击,五国人马共战蒙骜。

    蒙骜虽是勇将,但独身难当五路军马。兼是腹背受敌,又大折一阵,急望西退走。

    信陵君率军一直追至函谷关下,令五国之军分扎五个大营,约期攻关。

    不料在此大胜之余,五国之将各保实力,推三阻四,只望别国向前,自己坐享其成。

    如此相持月余,秦兵紧闭关门,五国之军又不拼力攻打,渐渐军心涣散。

    信陵君眼见粮尽,只得下令班师。各国主将于是分别告辞,带兵各回本国。

    信陵君大胜而归,先将十万赵军引回邯郸,还于赵王;然后率领三千门客,复归大梁。魏安厘王出城三十里迎接,兄弟相别十年再逢,悲喜交集,并驾回朝。

    还至大梁,魏安厘王即拜信陵君为相,益封五城,国中大小政事,皆都决于无忌。复赦朱亥擅杀晋鄙之罪,用为偏将。于是信陵君威名,震动天下。

    信陵君遂集宾客,将鬼谷兵法及自己所悟,纂成《魏公子兵法》二十一篇,并阵图七卷。

    蒙骜与王龁见五国兵退,便还咸阳请罪。

    庄襄王道:卿等屡立战功,今日之败,乃众寡不敌,非卿等之罪。

    二将再拜,谢恩退班。

    刚成君蔡泽进言:今山东六国,虽胜一阵,但已如同一盘散沙,各求媚秦自保,互不相服,但只听信陵君一人而已。大王可遣使修好于魏,且请魏无忌至秦面会。俟其入关,执而杀之,则六国再无人抗秦矣。

    秦王称善,依计而行。遂遣使至魏,请信陵君至咸阳相会,共订盟好。

    魏王览秦王之书,未知右凶,便请信陵君入宫,计议对策。魏无忌早知秦王之意,自己不往,却使朱亥为使,奉璧一双,往谢秦廷。秦王见信陵君不至,心中不喜。

    蒙骜奏道:信陵君不至,王得勇士朱亥,亦可为偿。

    秦王早闻朱亥袭杀魏将晋鄙之事,闻奏称是,便欲封朱亥为将,朱亥坚辞不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