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    樯橹蔽日,旌旗遮空。万帆竞发,战车隆隆。

    李信与蒙恬分率二十万秦师东下,疾如雷霆万钧,似乎无坚不催。

    未料此番敌军统帅,却是楚国名将项燕,早在前方严阵以待。闻报秦师孤军深入,不由冷笑,遂立即率领楚军主力,兼程急进,迎送痛击。

    棠溪一战,楚师大胜,给来犯秦军以沉重打击。李信战败,率军往城父撤退。楚军乘胜猛追,三昼夜战斗不息。秦军所筑营垒都被楚军攻破,都尉七人阵亡,折兵大半。

    李信一路北逃,多亏蒙恬驻于城父,及时接应掩护,方才得以突围,逃回秦境,免于被俘。此是秦国发动统一战争以来,继宜安肥之战后,又一次遭受重大挫折。

    秦军兵败消息传至咸阳,秦王惊怒之余,立时意识到自己当初对统帅人选有误。由是只得移樽就教,亲往王翦家乡频阳,力请老将再次出山,担任秦军统帅。

    王翦托病谢绝:臣已年老体衰,征伐大事,实在难以从命也。

    秦王:卿必要再振虎威,挂印出征,助我一统六合。无论有何要求,寡人定予满足。

    王翦见此,恐致秦王之怒,只得允诺:大王必不得已用臣,非六十万人马不可。

    秦王虽然为难,也只得咬牙应允。

    王翦:臣请老将蒙武为副,亦请大王府允。

    秦王:依卿便是。

    王翦于是接替李信,担任秦军统帅,率领举国兵力,六十万大军以出,南下伐楚。

    秦王亲送至灞水之滨,郑重叮嘱,再三拜托。

    王翦再拜受命,临行时忽然奏道:臣今老矣,此乃最一战,未知能否安全生还。尚望大王垂念,多赐臣家人以良田美宅、园林池沼,以为子孙之业。未知可否?

    秦王笑道:卿但放心,关中沃土,任卿自选。

    王翦拜谢,祭旗出征。临出关前,又连续具疏上奏,五次求赐美田,秦王皆都应之。

    部将见此,皆都担心触怒秦王。便有心腹弟子谏道:师父于此征伐之际,向秦王求田问舍,得无有持众要胁之意,致惹怒秦王之虞乎?

    王翦笑道:你等不知,秦王虽英明果断,但生性多疑。今将举国兵甲尽交我手,岂会全然放心?此时唯有向秦王提出诸多要求,才可表明为师除金钱田舍以外,别无他求,借此消除秦王惧我拥兵自立之疑也。此乃鬼谷秘籍中以进为退之计,子等不知乎?

    众徒闻此,恍然大悟,皆都称赞:恩师明见万里,弟子万不及一。

    公元前224年,始皇二十二年。

    王翦、蒙武率军,仍按李信进军路线,进入陈邑、平舆一线。因接受李信失败教训,谨慎作战,步步为营,首先平定叛乱,收复郡县,然后进入淮北,缓缓向南推进。

    因王贲已经灭魏,秦军物资输送通畅,经由鸿沟自大梁源源运至,故无后顾之忧。

    楚人闻说秦军又至,各地封君被迫联合,归入项燕麾下,亦凑集六十万大军,于寿春淮河北岸列阵,等待秦军进攻。

    六十万对六十万,世界军事史上规模最大一场战争,就此开始。

    王翦闻报楚军大集,毫不惊慌,命令停止深入,在商水、上蔡、平舆一带构筑坚垒固守,联营数十里,坚壁固守。双方相持数月,并无大战。

    楚王负刍听信国内佞臣谄言,责怪项燕怯战,派人数度催督,务必主动进攻。项燕连日派将,前往秦营搦战,王翦不应,只命士兵养精蓄锐,每日杀牛宰羊,与士卒同食。

    两军相持长达一年,楚军将士无仗可打,且无统一号令,终致懈怠,以致打驾斗殴。

    秦军同样无可事事,闲时便即丢石玩跳。王翦见之,非但不怪,反而大加鼓励。

    双方对峙,秦军后勤供应自赵、魏二国绵绵不绝。楚国联军不能统一调配,渐致枯竭。后方各大贵族不耐,怨声载道,终断其粮草供应。

    项燕求战不得,攻垒不下,又致全军断粮,只能拔营起寨,向东退走。

    王翦闻报楚兵移营,乃与蒙武率军大进,乘胜追击。双方激战于涡河,楚军终被击破,分散东逃。项燕连败,秦军追至蕲南,继而乘胜攻取楚都寿春,楚王负刍被俘。

    项燕不甘失败,复拥立昌平君为楚王,在淮南一带继续抗秦。

    王翦与蒙武继续攻伐,终于擒杀死昌平君,项燕兵败自杀。赫赫强楚,冰消瓦解。

    楚自周成王时建国,至此国灭,共有国君人数不详,国祚八百二十年。

    秦对楚战争结束,便又转移兵力,由王贲指挥,进攻辽东,俘燕王喜。又移兵击代,赵嘉率部力战,终于不免失败,悲愤自杀。

    如此以来,山东韩、赵、魏、楚、燕五国皆灭,只余齐国独存。

    镜头转换,终说齐国之亡。

    齐国经过乐毅进占攻打,虽然终于复国,但元气已大为损耗,以至再无力量参与东方各国与秦国纵横捭阖之争。

    秦军并灭五国之时,齐国一直置身事外,坐视各国灭亡。

    秦赵长平之战关键时刻,赵向齐请援军粮,齐王建不肯救援,并中秦国离间之计,宠信国相后胜,一味讨好于秦。

    齐王建在位四十余年之间,三晋、楚、燕与秦国之间战争连绵不断。惟齐国未被攻击,上下晏然,长期不备兵革,麻木不仁。

    相国后胜贪财无厌,秦国多年用重金贿赂,使劝齐王建臣服,朝野上下,毫无斗志。

    秦王政二十六年,王贲统帅大军东出,突然进攻齐国北境,直趋临淄。齐国毫无作战准备,竟无应战之兵。秦军兵临城下,后胜力劝,齐王建不战而降,被囚于共,饿死松柏之间。齐国自周武王克商后分封立国,至此灭亡。共历三十二主,国祚八百二十三年。

    秦国从秦王政十六年起,开始发动统一战争。共耗时十年,终于陆续兼并六国。

    始皇帝二十六年,公元前221年。嬴政平灭六国,以王号不足显其大业,乃于“三皇五帝”中各取一字,自称皇帝,并号为始皇帝,希图自己而后,后继者百世无穷。

    由是开始建国大业,继续执行孝公以来商鞅法家政策,加强君主专制,削弱旧贵族势力,提拔由军功后起贵族。土地所有制维持西周时期“王有”制,改称为国有。准许农民、官员都可自由买卖田地,便利私有土地发展。

    秦始皇废除分封,建立郡县。分全国为三十六郡,定咸阳为首都,颁发始皇帝令:

    中央政府最高官僚,是为丞相、御史大夫、太尉,亦称三公;郡官为守,县长为令。统一货币、度量衡;统一文字;修筑长城、驰道、直道;迁徙六国遗民到关中定居,命做开矿、开盐井等苦役,以利统一管制。六国贵族迁到咸阳,命看护皇陵,或徙于西南边远地区。

    秦统一六国,百家学派纷纷来到咸阳,黄老道家及阴阳家最为兴盛。阴阳家邹衍综合儒、法、道诸家学说,提出“五德终始说”,成为中国历代通行历史观。

    邹衍:五德从所不胜,虞土、夏木、殷金、周火。代火者必将水,数备将徙于土。五德相胜,又是天数先定。凡帝王者之将兴也,天必先见祥乎下民,是谓天人感应。

    秦统一六国之时,兵家祖师尉缭与弟子王敖联手,着成《尉缭子》一书,呈报始皇。秦始皇览之,见其书共有二十四篇。其篇目曰:

    天官第一、兵谈第二、制谈第三、战威第四、攻权第五、守权第六、十二陵第七、武议第八、将理第九、原官第十、治本第十一、战权第十二、重刑令第十三、伍制令第十四、分塞令第十五、束伍令第十六、经卒令第十七、勒卒令第十八、将令第十九、踵军令第二十、兵教上第二十一、兵教下第二十二、兵令上第二十三、兵令下第二十四。

    秦始皇大喜,赐其师徒二人重金,就此将书束之高阁,以备御览。尉缭子见心事已罢,乃辞帝而出,与王敖挂印封金而去,就此不知所踪。

    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,挥师荆南蛮荒,开始南征百越。

    镜头闪回,叙述百越。

    远古至前秦之时,长江以南沿海一带,统称为百越之地。此地原住民部落,被先秦中原人称为越人;越与粤通用,故亦称粤人。因其支系部落众多,故称百越,分别是为华夏族大禹、京族雄王、壮族布洛陀、黎族袍隆扣后裔。

    东越又称东瓯或瓯越,居住浙江南部瓯江流域;闽越部落以今福建福州为中心;南越部落分布于今广东南、北、西部;西瓯部落分布于今广西一带;雒越部落分布于广西南部、越南北部一带。百越部落居住地区,为山川五岭所阻,远离中原。

    战国时期,广西、广东地区开始出现西瓯、骆越两大方国,是岭南地区方国鼎盛时期。广东北部、西北部和西部,大致是苍梧古国统治地域,而广东东部、东北部则是闽越部落和吴越部落所建古邦国。多族系、多文化汇合,无权威朝廷政府,管理松散,方国林立。

    秦灭六国之后,秦始皇即派国尉屠睢为上将,赵佗为副,率五十万大军,出击百越。

    因百越各部居处分散,秦军共分五路而进:东边一路由江西向东,攻取东瓯、闽越;中间两路攻取南越,其一经赣江越大庾岭入广东北部,其二经荆南循骑田岭直抵番禺;其余西边二路则入广西进攻西瓯,一路由萌渚岭入今贺县,一路经越城岭入今桂林。

    五军分击目标,是为镡城、九嶷、番禺、南野、余干。

    二将领旨,誓师祭旗,五军尽出。副将赵佗率领三万兵马先行出发,并用二十万刑徒,输送辎重粮草。旗甲鲜明,铁蹄铮铮,威势赫赫,当年就平定东瓯、闽越,设置闽中郡。

    其余四路秦军,进攻岭南。由于山高路险、河道纵横,行军作战及军粮运输极为困难,加之两广百越各部顽强抵抗,相持三年,未能取胜。

    秦始皇闻之,又大发六国军卒及全国刑徒,在广西兴安县北开凿灵渠,以通粮道。军粮运输问题解决,秦军才得以顺利进军。

    第三路军由主帅尉屠睢亲自率领,从宜章南下。屠睢生性暴躁,手段狠辣,对当地抵抗者大开杀戒,尽情屠戮,斩杀西瓯君译吁宋。

    越人皆入丛簿之中,因恨屠睢,宁与禽兽杂处,亦莫肯为秦虏。

    秦始皇三十三年,屠睢率军深入西江三罗,路经大林。当地土人早已埋伏林中,见秦军来至,一声唿哨,牛角长鸣,乱箭齐发。秦军陡遭突袭,成批倒地呼号,当即溃败。

    屠睢见敌人箭矢如雨,无处可避,只得挥剑挡格,且战且退。终因格挡不及,身中两支毒箭,当场从马背跌落,坠地死亡。

    秦军大溃,皆无战心,又因水土不服,军粮难以为济,其后几遭全军覆没之灾。

    尉将报呈咸阳,秦始皇传檄委派任嚣与赵陀接替屠睢之职,共掌帅印,再征岭南。

    始皇三十三年,灵渠粮道全面开通,保障后勤补给。秦始皇再集十万兵马,与前番留守南越所剩二十万秦军,共集三十万大军,任命任嚣为帅、赵佗为副,再次进军百越。

    因有第一次交战经验,秦军进军极速。而此时百越军已不足六千人,故秦军几乎未遇抵抗,就占据岭南全境。秦军吸取屠睢教训,发亡人、赘婿、贾人随军行进,每当秦军占领一地,便将部分移民留驻。大批商贾在岭南经营,也为军队粮饷补给提供保障。

    由此大军兵锋凌厉,势如破竹,轻松击溃西瓯部落反抗力量,占领西瓯地区。随后任嚣、赵佗又挥戈南下,乘胜进击,一举击溃雒越文郎国,占领越南中、北部雒越地区。

    至此,秦王朝经历五年波诡云谲之战,彻底征服岭南百越部落。

    秦军占领岭南,始皇帝大喜,乃命在该地设立桂林、象郡、南海三郡。从此东至海南,北至向户,南至越南中部,百越之地皆归秦朝版图。

    为巩固占领区,防止越人死灰复燃,秦始皇采取军事戍守政策,在岭南三郡置南海尉以典之,使任嚣为尉,掌兵专断一方,驻南海郡,治所番禺。

    赵佗攻占百越之后不久,就与秦朝貌合神离,开始割据自立。

    镜头转换,按下南越,再说北胡。

    战国时期,匈奴已经进入奴隶制社会,占有今内蒙古、宁夏一带广大草原。

    当时中原各国忙于征战,无暇北顾,匈奴经常袭掠秦、赵、燕三国北部边地。

    三十二年,秦始皇巡视北方边境。燕国方士卢生进献图书,内有谶言:亡秦者胡也。

    秦始皇以为应在匈奴胡人,于是回到咸阳,便派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,北击匈奴。

    三十三年春,蒙恬兵分两路,正式北伐。自统主力秦军,从上郡肤施北出长城,以攻其东;杨翁子率偏师由肖关北出长城,以攻其西。匈奴不及防备,一战败逃。

    秦军遂取河南之地,沿河置四十四县,移民垦守。

    匈奴缓过神来,不断来攻。次年秋,秦始皇复命蒙恬引军出击。蒙恬北渡黄河,仗王敖所授鬼谷兵法,夺取高阙,攻占阳山、北假,匈奴只得北徙。

    三十四年,秦为巩固边北河套,乃置九原郡,郡治即今内蒙古包头。

    为防匈奴南下,蒙恬征发大量民工,在燕、赵、秦长城基础上,修筑西起临洮,东到辽东万里长城,以巩固秦朝北部边地安全。秦始皇便派蒙恬驻兵上郡,防御匈奴。

    由此六国既灭,南北亦平,中原持续数百年割据混乱局面,宣告结束,中国第一个统一封建专制帝国形成。北至九原,南到百越,东至东海,西到巴蜀,尽入秦帝国版图。

    秦始皇奋其长策,以十年之功并吞六国,又用五年南平百越,北驱匈奴,至天下混一。其所建辉煌伟业,自谓德逾三皇,功盖五帝,若以此功论之,未过其分。

    修筑万里长城同时,秦始皇又下令在全国修筑驰道,并去北地和陇西视察防务,又设黄、陲、琅邪三大山东粮仓,为北部军事提供后勤保障。

    继又东巡,特别视察右北平、渔阳、上谷、代郡、雁门、云中、上郡等地。

    蒙恬认识到匈奴人定会反扑,于是先下手为强,又率主力渡河,杀入阴山、贺兰山,寻找匈奴主力决战。

    匈奴头曼单于果然也正集结兵力,准备南下。不料秦军又一次杀来,措手不及,再受巨大打击。头曼被迫退出阴山及贺兰山高地,北撤七百余里,退到阴山以北一带游牧。

    蒙恬对匈奴接连用兵,至此轻松取得完胜。此后蒙恬率三十万大军,一直驻扎北边,威慑匈奴,控制九原郡四十四县。

    秦始皇又迁三万户至九原,开发河南之地,使此成为富庶新秦疆域。蒙恬北伐匈奴,不仅有力制止匈奴南入中原,而且大大促进河套地区开发,使其永远成为中国版图。

    镜头转换,按下朝廷,复说江湖。

    鬼谷门长尉缭子与兵家掌门王敖挂印封金,离开秦都长安。其后辗转东出潼关,复又北渡黄河,来至赵国境内,乃属古冀州地界。

    在那蓟城西南三百里外,有一座仙山,是属太行山系,唤作黄公山。其山不高不低,正宜藏龙卧虎;其林不疏不密,恰好修真养道。并非他处,正是兵家祖师王敖老祖道场。

    二人来至此山修行,免不得赏风咏月,吐纳真元,各炼内丹仙法。

    忽一日,尉缭仙师道:自郭开葬送赵国,廉颇死而李牧诛,天下名将休矣!